
■ 本报记者 陆斯超
通讯员 殷忠好 张子庚
“多和年轻人交流,才能将红色精神更好传承。”今年97岁的抗战老兵孔宪德出生在山东,现居金华,平日里,他最愿意做的事情是向年轻人分享战斗经历,传递民族记忆的接力棒。
回忆起从军生涯,孔宪德总结为:吃过糠、扛过枪、负过伤、渡过江。
当被人问起为什么参军,他说:“因为闹饥荒,日伪军抢粮食,家中6口人都饿死了。”回想往事,老人仍难掩愤怒和悲伤。“要扛枪就扛八路军的枪,枪口对着敌人!”1944年,16岁的孔宪德找到山东沂水地区八路军鲁中第3军分区的根据地,成为一名战士。
第一次参与战斗是他参军后不久发生在沂水境内的葛庄伏击战。当时,葛庄的日伪军有4000余人,八路军人数只有日伪军的三分之一。面对敌人的攻势,孔宪德和战友们把敌人引进埋伏圈,八路军三面合围敌军展开战斗。同年,在攻打吴家洼村据点的战斗中,孔宪德右小腿中枪,落下残疾。“虽然受伤了,但这也证明我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。”孔宪德声音低沉,“如果那些牺牲的老战友还在,他们比我更有资格讲这些故事。”
1945年春,孔宪德经历了从军生涯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——攻打杏山子据点。战斗从前一天夜晚一直打到第二天天亮,连队炸掉了两座敌军炮楼,可还有一座。战斗有多残酷?他回忆:“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往上冲,上去一个、倒下一个,倒下一个、再补一个……20多人在战斗中牺牲。”害怕是打不了胜仗的。他也主动要求去扛炸药包,但因年龄小没有得到批准。
抗战胜利后,孔宪德参与护送3万日军战俘及家属至青岛遣返,践行“宽待战俘”政策,展现了我军的人道主义胸怀。
发布于:北京市
明利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网-在线网上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中国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