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水光针凭借微创操作、见效迅速的特点,成为医美市场的 “宠儿”。数据显示,我国水光针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 30%,2024 年已突破 200 亿元,从都市白领到高校学生,越来越多爱美人士将其视为日常护肤的 “进阶选择”。然而,央视《财经调查》节目近期披露的行业乱象,为这场 “美丽狂欢” 泼上一盆冷水 —— 部分持有合法资质的医美机构,竟为追逐利润违规使用械二类水光产品进行注射操作,给消费者健康埋下重大隐患,引发社会各界对医美安全的强烈担忧。
械二类产品在医疗器械分类中属于 “中度风险” 类别,根据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,其仅可用于皮肤表面涂抹或浅层导入,严禁直接注射至真皮层。但调查发现,多家正规机构通过偷换概念的话术误导消费者:将 “械字号” 曲解为 “可注射” 的权威认证,隐瞒产品适用范围;更有甚者将械二类产品与合规注射剂混合使用,宣称 “增强效果”。这种操作不仅违反医疗器械使用规范,更可能引发局部感染、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,北京某三甲医院皮肤科近半年就接诊了 12 例因违规注射械二类水光产品导致面部红肿溃烂的患者。
展开剩余52%乱象背后,利益驱动是核心诱因。械二类产品的采购成本仅为合规注射类械三类产品的三分之一,部分机构通过违规注射可将利润率提升至 60% 以上。广东某医院医美科的暗访视频显示,医护人员为记者注射的 “某某动能素” 实为械二类产品,却被包装成 “进口医用械字号精华”,单次收费高达 3800 元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该操作未进行术前过敏测试,注射后也未提供完整的医疗档案,完全违背医疗美容操作规范。
此类事件暴露出医美行业监管的多重漏洞:一是跨部门协同不足,市场监管、卫健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健全,导致部分违规产品 “有备案无监管”;二是基层执法能力薄弱,对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检查仍以资质核查为主,缺乏对实际操作流程的动态监管;三是违法成本偏低,现行法规对违规使用医疗器械的处罚多为罚款,难以形成震慑。
业内专家指出,规范水光针市场需多管齐下:监管部门应建立 “械字号” 产品追溯平台,明确标注适用场景并向公众开放查询;医疗机构需强化内部培训,将医疗器械使用规范纳入医护人员考核体系;消费者则要提高警惕,注射前务必核查产品注册证编号及适用范围,选择具备麻醉科、急诊科支持能力的正规机构。唯有构建政府监管、行业自律、公众监督的三重防线,才能让医美行业在安全轨道上健康发展。
央视曝光水光针美丽陷阱发布于:河南省明利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网-在线网上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中国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